起重電機、YZR起重電機,YZB起重電機專業生産廠家無錫宏達電機2022年9月26日訊 “轮毂電機产业化的黄金时期到来,独角兽企业即将出现,会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企业,也会为汽车行业技术的升级换代作出贡献。”近日,在北京举办的轮毂電機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圆桌论坛上,被誉为 “轮毂電機第一人”的天津天海同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超表示。
可助力实现 “双碳”目标
據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朱紹鵬介紹,輪毂電機是一種將電機集成在車輪內、能直接驅動車輪運行的電機,具備實現90°轉向、原地掉頭等操作的能力。相比于燃油車、新能源車由動力源經過變速器和差速器等傳遞到車輪來驅動車輛,輪毂電機的驅動和反拖發電可以直接帶動車輪加減速,能量傳遞效率可提高10%以上,能進一步增加電動車的續航裏程。
另外,由于高度集成化,省去了中間占大體積的傳動機構,節省了整個底盤的布置空間,乘客可以享受更大的車內空間。此外,通過左右輪不同轉速,還可實現電子差速輔助轉向,減少轉彎半徑,或不同轉向角實現原地轉向,這對于需要增加系統冗余以確保安全的自動駕駛領域也很有幫助。
轮毂電機可以缩短传动链,提高效率,减轻车重,可实现模块化全平低底盘设计,即滑板底盘的不二选择;提高车辆动力性,简单线控可实现四驱、前驱、后驱等多种驱动形式;改善车辆动力学性能,通过轮毂電機分布式驱动控制,可实现电子差速、车身稳定控制 (驱动防滑、制动防抱死、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等多种动力学控制功能;智能驾驶天然硬件载体,電機控制响应是发动机的十几倍,而多个轮毂電機形成的执行冗余,可保证智能驾驶更高效更安全。
吕超以天津公交车燃料周期碳排放为例介绍道,轮毂電機公交车比中央電機公交车100km减少二氧化碳 25.3kg,全寿命期 (40万km)可减少排放101476kg,可助力实现 “双碳”目标。
産業化還存在難點痛點
面向新能源汽車的下一代驅動系統研究是衆多院校研究的重點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向陽表示:“電機的諸多優點使新能源汽車可以實現多電機驅動,多電機驅動爲驅動系統構型創新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技術上,正在由發動機單一動力源驅動向電機多動力源驅動轉變,輪毂電機就是下一代驅動系統發展的重要方向,基于輪毂電機的分布式驅動控制策略及關鍵技術仍然需要突破,其中包括分布式電驅動構型與結構優化設計、電驅動總成設計及效率優化控制、車身姿態控制與多動力學間協調控制、電驅動車輛動力與能量控制策略研究。他認爲,目前國內整車企業主要持跟隨觀念,企業不願意嘗試新的技術,主要考慮是成本問題”,他迫切希望行業中能有企業突破這一禁锢思想。“真正能推動經濟發展的背後是技術,輪毂電機和電池一樣,是改變行業的重大變革性技術,技術與社會的智能化發展是輪毂電機實現産業化的前提,讓輪毂電機可以大行其道。”
目前,輪毂電機的産業化確實還存在一些難點。首先輪毂電機對電機的耐用性、可靠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尤其是熱管理和防水密封方面需要相關的技術研發和驗證。同時輪毂電機還會增加簧下質量,影響車輛的舒適性和操控性,需要重新考慮車輛的底盤設計,並充分應用主動懸架技術加以克服。此外,輪毂電機的分布式驅動控制算法,也需要實測海量的數據進行叠代。
朱紹鵬認爲,發展輪毂電機技術中最大的挑戰是在千差萬別的工況下,分布式驅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這是整個産業鏈需要共同去解決的。
北京海納川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宮雨提出:“由于應用場景變化,輪毂電機會直接面對地表感受,對于整車車身結構帶來巨大挑戰,需要控制輪毂電機的體積,注意冷卻潤滑系統的使用,此外控制成本也很重要。”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黨委書記席軍強認爲,應用輪毂電機,從硬件的角度是簡化了,最終的驅動力直接用在了輪端,帶來了顛覆性的駕駛體驗,總體的可靠性提升了。同時軟件的複雜度也提升了,在對開路面上附著力不一樣,而輪毂電機可以輕松應對,達到更好的性能,企業應在系統上下功夫,滑板底盤就是一個典型的應用。
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創新聯盟秘書長李盛其表示,理論上輪毂電機確實可以實現多種驅動方式和多種動力學功能,但其最核心的前提是分布式驅動控制算法足夠優秀,而現實的行駛路況又無限複雜,這需要海量的數據和漫長的研發才能實現,這也是其最核心的難點所在。
商用車將先産業化應用
對于未來輪毂電機的産業化運用,呂超表示,商用車領域將是率先應用的主要場景,已經在客車、礦車等領域進行了一些應用實踐,在乘用車領域主要瞄准的是高端乘用車市場,既能夠承受當前輪毂電機的高定價,也能爲車型帶來差異化功能。從目前各家輪毂電機企業開發應用的進度來看,2025年有望成爲輪毂電機乘用車車型量産落地的爆發點。
呂超對輪毂電機的産業化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爲,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輪毂電機制造成本高的問題,可通過國産化、産業化、規模化並進得到解決;主機廠對輪毂電機電力電子架構和智能控制系統的認識和應用研發能力不足的問題,可通過産學研用大協作、組建産業鏈創新聯盟來解決;市場對輪毂電機先期應用的大力宣傳引導力度不夠的問題,國家的政策支持才是最好的輿論導向。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低碳化,爲輪毂電機技術及産業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個即將形成的萬億市場,必將帶來人才的聚集、主機廠的競逐和資金的熱捧。
|